英國衛報:中國悄悄完成了世界第七大奇跡工程!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它連起了世界最具活力經濟區,在促進香港、澳門和深圳三大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具重要戰略意義,它工程浩瀚,總投資達720多億元,全長49.968公里,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達35.578公里,相當於9座深圳灣公路大橋,完全可以稱得上新世界又一大奇跡!
我們可曾知道,這樣一條擁有數個「世界之最」頭銜的「巨龍」,在工程開始前,外國團隊曾索要上億歐元的天價諮詢費,還斷言「中國人不行」,因為要建成港珠澳大橋,需要解決多項世界性難題。
但是,中國竟然如期完成了這項工程!這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自豪!
下麵是這座橋樑的詳細情況: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在海上建橋連接珠江西岸和香港的構想就曾被提出,1997年國務院批准港珠澳大橋立項。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等因素擱置,到2003年港珠澳大橋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2011年11月18日,香港特區政府以35票贊成、3票反對,批准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485億港元撥款。
2016年6月29日,主體橋樑成功合龍,預計2017年年底建成通車。歷時7年,如今這個世界奇跡終於浮出水面!
正在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
在珠江入海口造一座橋,溝通香港、澳門、珠海三地,這為何能引起世界關注、甚至震驚?原因很簡單,按照傳統思維,這裡造不了橋!
伶仃洋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航道之一,每天有4000多艘船隻穿行。這裡必須保證30萬噸油輪能夠通行。
這就提出了要求,如果造橋,橋塔高度必須超過170米。然而就在橋樑兩頭,有香港、澳門、珠海、深圳等城市的多個國際機場,航空限高很明確,橋塔高度不能超過120米!
所以,這裡造不了橋!
在造不了橋的地方,中國人卻造出了。這明顯是個奇蹟!
這,就是港珠澳大橋的核心創意所在。
不要以為這是拍幾下腦袋、來個腦筋急轉彎就能實現的。和這一創新性造橋方案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技術難題。
為克服這些難題,中國團隊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有付出就有收穫,僅僅在島隧設計建設中,就取得了400多項專利技術。
以後,外國人造橋,要向我們看齊了!
海底沉管個個都是航空母艦級
採用橋-島-隧聯合方案造一座跨海橋,除設計方案新穎外,是不是覺得沒啥難度?我們接下來說說方案的落實,就發現難題所在了。
港珠澳大橋工程分為橋樑工程和島隧工程兩部分。按照總體設計,大橋全長約50公里,除去兩端連接線,海中橋樑長約23公里,海底隧道長度6.7公里。
海底隧道示意圖
隧道難度在於,珠江口衝擊來的泥沙,質地很軟,難以用傳統的隧道挖掘技術實現。
按照創新性設計,這條隧道由33根巨型沉管構成。因為設計是雙向6車道,加上兩個工程車道,折算出每個沉管寬37.95米,高11.4米,長180米,重達6.9萬噸 ;每一節的排水量都超過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
這麼大的鋼筋混凝土沉管,如何建造,如何運輸,如何精準安裝,都是技術難題。
比如,沉管需要對接、安裝在最深46米的海床之下,安裝過程中還要排除海浪、颱風等的干擾,僅此一項,耗時就要三年。
將沉管隧道吊裝入海底之下
再比如,設計施工要求精度很高,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為保證沉管的整體性,側牆和頂部都是一次性澆築完成,工藝要求非常高。
然而中國技術團隊「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克服了一個個難題,目前沉管已安裝了27根,進行到了總工程量的80%。
人工島上的海底隧道入口,鋼鐵消耗量超過60個艾菲爾鐵塔
港珠澳大橋的主體工程大部分還是橋樑。要在海中建橋,就要克服抗颱風、抗海浪、抗地震等技術難題。同時,因為大橋設計使用年限是120年(比世界現有海橋長20年),還要考慮抗鹽鹼。畢竟,在海水中泡久了,鋼筋混凝土也會被氯鹽侵蝕、分解。這些問題並沒有難倒中國的技術團隊。
鋼板表面做了抗海水腐蝕處理
為了減輕橋樑重量,增加抗風險能力,橋樑主體全部是鋼結構。鋼鐵使用量算下來約需42萬噸,相當於4個鳥巢體育館或60個艾菲爾鐵塔的用鋼量!
大橋立在海水中,空氣濕度大,水汽和鹽鹼腐蝕嚴重。為延長其壽命,技術人員在鋼板表面塗抹了防水粘結層。在橋樑上面,還有瀝青的保護。
港珠澳大橋主體為鋼結構
伶仃洋為颱風多發區。大橋建設者自主研製出了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支座承載力約3000噸。這保證大橋能抵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的撞擊。
大橋本身還有健康監測系統和運營維護系統,可以很及時地測出風速。橋樑管理中有應急預案,風速達到一定數值,大貨車不能上橋,極端天氣時還可能封路,保障車輛和橋樑的安全。
超級鋼筒造人工島世界無先例
有了橋樑和隧道,就有了一個新問題:車輛從空中穿入海水之下,顯然需要一塊陸地連接。而在這附近海域,並沒有可以利用的島嶼。
技術人員想到,要在適當的位置建造東、西兩個人工島。
正在建設的人工島
有了這個想法,設計人員遇到了現實問題。這裡的海底有一層厚厚的軟泥,就像是一層軟豆乳,建島砂石倒下去,隨即滑入深海,島嶼根本建不成。
而如果採用將軟泥挖走的辦法,需要挖出的泥沙總量,將相當於3座埃及胡夫金字塔!這不僅工程量巨大,而且更嚴重的是,將對本地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打擊。伶仃洋海域本來是白海豚保護區,污染環境可不行!
面對左右兩難,一個全新的造島方案橫空出世。那就是建造碩大的鋼筒,在需要造人工島的地點周邊,直接穿透淤泥插入海底。人工島就建在鋼筒圍起的範圍內。
這樣簡單方便,並且節省了大量時間。
人工島由鋼筒圍合而成
只是,這碩大的海底鋼筒建造、運輸、安裝,都是需要技術支撐的!
按照設計,共需要打造120個鋼筒(東島61個,西島59個)。鋼筒直徑22.5米,截面幾乎相當於一個籃球場;高度55米,相當於18層樓高;重達550噸,相當於一架A380大飛機的重量!
巨大鋼筒的運輸與吊裝都很困難
↓跨海大橋成功合龍
建成後開車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目前的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個多小時。
沒錯,這座橋就是在建的中國港珠澳跨海大橋!
港珠澳跨海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建成通車後,珠海至香港將由現在的水路約1小時、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至半小時以內,首次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對接,形成「1小時交通圈」!預計2017年就能正式通車啦~!
港珠澳跨海大橋總長55公里,創下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的記錄!
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也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它還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同時,港珠澳跨海大橋而且在建設施工技術上創下諸多世界之最:
世界上大部分跨海大橋的使用壽命是100年,而這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是120年,比其他跨海大橋多出整20年之久,使用的鋼量足以建造60座埃菲爾鐵塔,而且抗8級地震和16級颱風,令世界刮目相看!
大橋主體由6.7公里的海底隧道和長達22.9公里的橋樑組成: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隧道兩端還專門填建了兩個人工島,外形像兩艘巨型航母,顏值爆棚,將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人工島!
建築師們用一個個巨型鋼筒插入到海底並固定在海床上,然後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120個巨型鋼筒串起,形成隧道兩端的圓心島,每個圓鋼筒的直徑 22.5米,幾乎和籃球場一樣大!高度55米,相當於18層樓的高度!而重量達到550噸,相當於一架A380「空中客車」!
中國人牛在哪裡呢?外海人工島通常需要3年才能建成,但我們承建方通過技術攻堅,僅用221天就完成築造,創造了「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的工程奇跡,這一點讓所謂外國專家驚奇不已!
據總工程師蘇權科介紹,所要建造的兩個人工島是在外海,沒有掩護的環境下,島下方還有二三十米厚的瘀泥淤泥,這樣的人工島在國際上可以說沒有。
如果用常規的拋石或者沉箱,相當於坐在一塊豆腐上,隨時就會滑下去。要想站穩,常規的方法就是把這塊「豆腐」挖掉,或者先用排水固結的方法變成「豆腐乾」,這就意味著超過800萬立方米的淤泥要被移走,相當於可以堆砌3座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的體量。這樣的方法對這裡的海域將造成很大污染。
承建的中國交建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用120個巨型鋼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到海底,然後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這種鎖定結構可以固定鋼桶里填埋的泥沙,也不用移走海量的淤泥。120個超大的圓鋼筒串起,形成隧道兩端的圓心島,每個圓鋼筒的直徑 22.5米,幾乎和籃球場一樣大,高度55米,相當於18層樓的高度,而重量達到550噸,相當於一架A380"空中客車」。
沒有任何一個卷板機和模具能夠一次完成這個巨大的圓管筒的製作,同時製作誤差不能超過三厘米。經過多次設計優化,圓管筒被分解成72個板單元,在上海的工廠拼裝完成,再一路南下1600公里到達指定海域。一系列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應用,僅用半年多時間就完成兩個人工島的築造。與傳統工藝相比,減少淤泥開挖量近千萬立方米,節約建設工期兩年半,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造了世界工程的奇蹟。
世界上最長最深的沉管隧道
對於22.9公里的島隧主體工程來說,找到了在外海淤泥中建築人工島的方案,才是萬里長征開始了第一步。如果說島隧工程是難以企及的皇冠,海底隧道就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該如何在這個長達6.7公里的深海航道區修建海底隧道?一項項困難和挑戰催生了這條世界上最長、埋深最深的沉管隧道,這更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
海底修隧道,工程師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採用盾構技術。 在水下45米挖掘直徑15米的隧道,再用盾構機推進,這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工藝。
根據相關資料計算,阻水率、也就是水中物體的迎水面積和過水總面積之比超過10%,泥沙就會被阻擋而沉積,隨著歲月的積累阻塞航道,讓伶仃洋變成一片沖積平面。在10%阻水率的苛刻要求下,一公里是不能接受的長度,唯一可行的就是使用沉管隧道技術,它將大大減少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集成創新——巨型沉管浮運安裝
相當於中型航母體量的巨型沉管已經生產出來,但在外海條件下,要把這些巨型沉管浮運10多公里,下沉至40多米的海底精準對接,是公認的世界級工程難題。
幾天前,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第27節沉管經過30多個小時的緊張施工,完成浮運和海底精準對接。期間遭遇雷暴、大雨等強對流天氣以及洋流、水體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幾次暫停調整方案。而每一次沉管的浮運,都是一場綜合戰役。
工程開始前,建設團隊曾與一家歐洲專業公司洽談,希望引進技術和經驗。該公司開出了15億元的天價諮詢費,終止合作離開時對方連200多萬元的前期費用都沒有接受,他們斷言「中國人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認為中國一定也像其他國家一樣再次請回他們。
隧道近6公里的沉管段全部位於軟弱地基,地基不均勻沉降會直接影響沉管結構安全及防水。建設中採用了環保的擠密砂樁地基加固技術,依靠自主研發的設備,對海底基槽開挖、清淤、基床鋪設等關鍵工序進行了高精度控制,確保下沉和對接的精度。其中自主研發的深水碎石基床整平船,最大作業水深60米,整平精度誤差小於4厘米,是世界首個集整平、清淤功能於一體的沉管隧道基礎施工平台。
海洋水文和氣象條件直接影響著沉管浮運的路徑和安全,泥沙回淤量則直接決定著沉管下沉對接的精度,而這些大自然控制的數據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曾經第15節沉管就由於這些因素在五個多月的時間裡歷經三次浮運、兩次回拖才完成了對接。經過無數次優化,承建的中國交建自主攻關,成功研發應用了沉管沉放安裝系統,浮運、對接窗口預報保障系統,泥沙回淤預警預報系統等數十個控制系統,攻克了深水深槽、基槽回淤、大徑流等珠江口海域特有的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外海沉管安裝核心技術體系,自主研發的沉管安裝船實現對沉管下放、姿態調整、對接的無人精確控制。一系列新結構、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逐漸成型,代表世界頂級水平的《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術》日臻完備。
▼第一個巨型鋼筒插入海底
沉管連接處橡膠止水帶要可用120年,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以內。
▼巨型鋼筒串成人工島的框架
▼人工島內排水
▼在島內打樁並填充砂土
▼外圍嚴密加固
▼人工島地基部分建成
▼島上建設
▼島外側安裝海浪緩衝樁
▼完全建成後將是這樣
真是亮瞎眼了,簡直像一艘巨型豪華航母停在海上!
而兩座人工島之間,就是通過海底隧道連接起來▼
而兩座人工島和兩側陸地碼頭之間,就是長長的跨海橋樑▼
開車行駛在跨海大橋上,四周被迷人的海景圍繞,簡直美到窒息
中國的建築師們又一次點亮世界奇跡,由衷的為你們豎起了大拇指!
港珠澳大橋順利合龍後,《香港商報》發表評論稱,對於回歸19年的香港來說,這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因為如今的香港,太需要這樣的機遇了。
香港立法會議員王國興也對媒體表示,香港近年無論大橋、高鐵還是其他大型工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延誤,相比起內地高效的「中國速度」,「香港速度」現已淪為笑話。除了認真檢討、急起直追,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珠港澳大橋的建起,標誌著大中華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將更加順暢,這恰恰是中國崛起非常重要的環節!
一座大橋樹起一座「世界技術高標」
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建設中,還有一個小插曲。
面對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中國的建設團隊想去歐洲引進一些技術和經驗,就到一家有130年歷史的世界頂尖工程顧問公司。然而該公司僅諮詢費就開價15億元!
中國人沒接受,並且內心憋著一股氣:我們自力更生也未必不行!
臨走,這家公司撂下一句話:「中國人沒有能力做這件事」。
他們認為,中國人會像其他國家的人一樣,回頭再去邀請他們!
孟凡超,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然而我們沒有回頭,而是走上了自主攻關之路。通過國內精英團隊的聯手協作,經多年努力,終於研發出一系列新結構、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
今年3月,我們的工程師再次去那家公司交流時,他們破天荒地升起中國國旗、奏響中國國歌,向中國的技術團隊致敬!
中國人獨立建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在中外橋樑建造史上是個奇蹟,它奠定了中國橋樑建造技術的世界水準。
並且更大的意義還在於,橋樑建造是個綜合工程,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裝備製造業、材料業的典型集成代表和最高技術體現。這座橋建造中開展的技術創新,及設計研製的建造裝備,經過簡單改裝、甚至不需改裝,就能用於其他工程建設!
連接橋樑和隧道的人工島,設計圖好夢幻
能建造港珠澳大橋,意味著「中國製造」的技術和能力,已走到了世界前列。以後中國製造業走出去,能夠輸出成套的技術,有能力把設計和施工全部承包下來。
無疑,港珠澳跨海大橋,就是「中國製造」打出的一張嶄新的名片!
港珠澳大橋建設進程
(以下摘自網絡資料)
1.1983年,香港商人胡應湘率先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珠海的跨境大橋。
1987年珠海市委、市政府開始醞釀開闢珠港跨海通道。
2.1992年3月正式開展預可行性研究,編制《伶仃洋跨海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3.1997年12月30日:伶仃洋大橋項目獲國務院批准立項。
4.伶仃洋大橋因故遲遲未建,2002年初香港商界再次提出建橋事項。
5.2003年7月底:國家發改委論證報告完成,確定興建港珠澳大橋。
6.2005年初確定單Y橋型和港珠澳三地落腳點。
7.2008年12月工可報告通過專家初審並上報國家發改委。
8.2009年10月28日國務院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9.2009年12月15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建。
10.2010年1月:在香港,東涌一名老婦取得法律援助後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11.2011年4月18日:香港高等法院判決環境保護署署長敗訴,撤銷對工程批出的環境許可證。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被迫延遲動工。
12.2011年9月27日:香港高等法院上訴庭判決環境保護署署長上訴得勝。香港政府表示,香港段工程費用將增加約65億港元。
13.2011年11月18日: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485億港元撥款。
大橋主體橋樑合龍
14.2011年12月14日: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正式動工。
15.2012年5月7日:香港政府再向立法會財委會轄下工務小組委員會再申請88億元以興建香港連接線。
16.2012年7月31日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項目正式開工,已於2016年1月先行通車。
17.2012年12月17日港珠澳大橋主橋墩開鑽,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橋墩施工正式拉開序幕。
18.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合龍。預計8月底,港珠澳大橋橋樑將全面合龍。
中國其它地方名橋
在青島有這麼幾座橋,不光是橋,更是美橋。
青島膠州灣大橋
在健力氏世界紀錄榜上有名的膠州灣大橋是青島最年輕的跨海大橋。橫跨膠州灣的大橋,全長36.48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從2007年開工建設伊始到2011年6月30日通車至今,這座跨海大橋都備受關注,是一條明星跨海大橋。
大橋起於青島市東部高科園,跨越膠州灣,在黃島側與已建成的濟青南線順接,使青島、黃島和紅島實現“品”字形連接。
山東高速集團青島公路公司總公辦主任稱,膠州灣大橋造橋技術最先進,首創水下無封地混凝土套箱關鍵技術;施工過程最環保,未對海洋造成任何的污染;其長度和入海深度也位列世界之首。
通車後,膠州灣大橋的最低限速為60公里每小時,最高限速為80公里每小時。
圖為航拍的青島膠州灣大橋
圖為航拍的青島膠州灣大橋
圖為航拍的青島膠州灣大橋
圖為航拍的青島膠州灣大橋
圖為航拍的青島膠州灣大橋
青島膠州灣大橋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之一,全長36.48公里,“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歷時四年建設、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的膠州灣大橋通車。
2011年6月27日拍攝的膠州灣大橋紅島互通立交
2011-07-01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青島膠州灣大橋正式通車
日本方面的報導
世界第二跨海大桥:大桥36公里的长度,仅次于刚建成的青岛胶州湾大桥36.48公里,成为世界第二的跨海大桥,目前为止世界上第一,第二跨海大桥都建立于我国境内。
青島膠州灣大橋、青島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不僅將青島、黃島、紅島連接在了一起,“青黃不接”將成為歷史,還將大大緩解膠州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使青島市主城區與黃島、膠南各區(市)之間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對於整個山東半島的人流、物流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隔著膠州灣相望了千年的以三種最美麗的色彩命名的三座島嶼:青島、黃島、紅島,將被緊密的聯結在一起,困擾了青島市多年的青黃不接、青紅不接將成為歷史。
不僅如此,這座海上的大橋顏值真的是高的,尤其在夕陽下。
棧橋
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4A級國家旅遊區。不用多說,顏值是有目共睹的。
女姑口跨海大橋
連接女姑山和紅島的女姑口跨海大橋主體完工於1995年,是青島跨海大橋中最早建成使用的跨海大橋。
這座全長3060米,雙向四車道的跨海大橋,在當時是全國最長的公路橋。
女姑口跨海大橋一端連接著海水養殖場,另外一端則是高樓林立。
從側面看上去,跨海大橋有著成排的立柱,整體看上去如同相機使用的膠捲。
丁字灣跨海大橋
連接煙臺海陽和青島即墨的丁字灣跨海大橋 (即海跨海大橋)在2012年正式通車,車輛通行全免費。單從外觀上來說,這座被粉刷成藍色的跨海大橋,當屬是最清新的大橋。行走在大橋上,一邊是靜謐的丁字灣,一邊就是廣闊的黃海,景色十分迷人。
這座跨海大橋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免費跨海大橋,大橋對車輛限速每小時80公里。從青島到海陽的行程將縮短至一個小時之內,海陽由此跨入青島「一小時經濟圈」。
家貢跨海橋
位於膠南市泊里鎮和琅琊鎮交界處的陳家貢跨海特大橋,在2009年建成合龍,是青島第二條跨海大橋。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知名專家專門研製出了高耐久性海工混凝土,創新性地在混凝土中添加了綿白糖,從而讓施工順利進行並最終實現合龍。
顏值擔當——珊瑚貝連島一號橋
接下來!壓軸的要出場了,當小編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就被它美呆了。要說是顏值擔當一點都不過分,不信你看。
珊瑚貝連島一號橋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內,是連接濱海大道和星光島的核心工程。
該橋北接萬達茂,南聯大劇院,因其獨特的珊瑚貝造型在青島橋樑界獨樹一幟,未來將成為文化區的新地標。
以後去星光島不僅僅是為了追星啦,還為了這座青島顏值擔當的珊瑚貝連島一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