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對「名色」的定義
隨佛法師Bhikkhu Vūpasama著
選錄自 《原始佛法與佛教之流變》© 2010
一、「名色」原義之釋疑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十二因緣」,見「十二因緣」是為「見法」、「正覺」,也稱為「見佛」。見《雜阿含》296經1、《毘尼母經》卷第四2:
「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緣生有老死),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阿難!若人見十二因緣,是為見法,亦得見我。」
在「十二因緣」中有「名色緣識(nāmarūpa-paccaya viññāna),識緣名色(viññāna-paccaya nāmarūpa)」的教導,而「十二因緣」提到的「名色」,指的是甚麼呢?這問題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後,部派之間爭論的主要議題之一。在後世分化的各部派中,有將「名色」說為名聚及色聚3,又有說是尚未長出六根的「受精胚胎」4,或者認為「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5,又有學者以為是「色、聲、香、味、觸、法」6,對於「名色」的解說是非常的分歧。如果要探究此一課題的真相,應當從各部派傳誦的古老經說中,依據當中共同的說法來勘定。
釋迦佛陀對於身心活動,是以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六觸入)來說明。見於大正藏《雜阿含》214經7、《相應部》『六處相應』93經:
《雜阿含》214:「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緣生。……此三法和合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相應部》35.93:「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耶?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以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以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以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
將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因為根據古老經法的共說,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色法,色、聲、香、味、觸等五外境也是色法,另為意根所緣的法境,是精神活動的受、想、行等非色的名法,所以六根與六境總稱為「色、受、想、行」等四取陰。在此之下,六識依六根、六境之緣而生,又有用五陰來表達說為「識依色、受、想、行住」。見大正藏《雜阿含》39經8、南傳《相應部》蘊相應54經:
《雜阿含》39:「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陰)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色、受、想、行)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相應部》22.54:「諸比丘!於色封滯而住識者,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諸比丘!於受封滯而住識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諸比丘!於想封滯……乃至……諸比丘!
此外,因為六根與六境總稱為「色、受、想、行」等四取陰,而法境的受、想、行是為非色的名法9,所以「色、受、想、行」簡稱為「名、色」。因此,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的說法,又有說為「名色集則識集」,將六根、六境為緣,轉說為「名、色」。見於大正藏《雜阿含》41經10、《相應部》『蘊相應』56經:
《雜阿含》41:「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相應部》22.56:「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為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
由於緣六根、六境而有六識,根、境、識俱足名「觸」,所以將六根、六境為緣,轉說為「名、色」的說法,在《雜阿含》又有「識」與「名色」生「觸(根、境、識三者具足)」之說。見大正藏《雜阿含》294經11、《相應部》『因緣相應』19經:
《雜阿含》294:「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相應部》12.19:「諸比丘!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之愚夫,生如是之(識)身,依此(識)身與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觸、六觸處。」
由以上諸經可知,《雜阿含》及《相應部》中的「名色」,是指「六根、六境之緣」了。後世的部派佛教,有以為「名色」是受精胚胎,或說「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又如分別說部有主張是名聚及色聚,都是和傳統經說有著難以契合的差異。
二、「名色」之異說、異義
在說一切有部傳誦的《相應阿含》(誤譯名為《雜阿含》)中,另有「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的見解,造成《相應阿含》的傳誦,在「名色」的解說上出現自相矛盾的問題。見《相應阿含》298經:
《相應阿含》298:「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根據說一切有部《相應阿含》298經的說法,「名色」是色、受、想、行(又說為思)、識等五受陰,將「名色」改為「色、受、想、行、識」,完全是不通的說法。因為在《相應阿含》41,298經都說到「識是謂六識身」、「名色集是名識集」,而《相應阿含》288經提到「十二因緣」的名色與識時,說到「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試問:如果「名色」真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那麼「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也就是「五陰緣六識,六識緣五陰」,這要作何解?這不成為無解、不通的玄題嗎?
但是在分別說系銅鍱部《相應部》中,同樣傳誦此經的《相應部》『因緣相應』2 經,則有不同《相應阿含》298經的說法。見《相應部》『因緣相應』2 經、『蘊相應』56 經;《相應阿含》41經:
《相應部》12.2:「諸比丘!何為名色?諸比丘!受、想、思、觸、作意,以此謂之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以此謂之色。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諸比丘!何為識?諸比丘!此等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
《相應部》22.56:「以何為行耶?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此名之為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
《相應阿含》41:「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在銅鍱部傳誦的《相應部》『因緣相應』2 經,保持了「名色」是「色、受、想、行」的說法,但又增說了「觸、作意」。『因緣相應』2 經將「名色」在「色、受、想、行(思)」之外,增說了「觸、作意」,是無法契合『六處相應』93經的「緣二法(根與境)而生識」、『蘊相應』56經的「識為六識身;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與『因緣相應』12 經「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說法。「名色」的內容增說了「觸、作意」,這應是部派自增的新義、新解,勢必造成自說不相合的問題。
註解:
- 見大正藏《雜阿含》296經;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SN 12.20經
- 見《毘尼母經》卷第四:參大正藏T24 p.820.2-13~14
- 見婆藪盤豆造《俱舍論》卷四『分別根品第二之二』:參大正藏 T29 p.18.2-20~24;187.2-2~6
「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於此者。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不減。云何八事﹖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
「何者為名聚等?偈曰:名句及字聚,號言文總集。釋曰:此中名謂所立號,如色聲等;句謂所立言,隨量能成就所欲說義。如有為皆無常,如是等。」 - 見《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參大正藏 T27 p.119.1-5~8
「云何名色﹖謂結生已未起眼等四種色根,六處未滿中間五位,謂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缽羅奢佉,是名色位。」 - 見大正藏《雜阿含》298經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 見日本學者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一書所載
- 見大正藏《雜阿含》214經;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SN 35.93經
- 見大正藏《雜阿含》39經;南傳《相應部》『蘊處相應』SN 22.54經
- 見《大乘義章》卷四:參大正藏 T44 p.547.2-5~8
「言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身形質礙,稱之為色。良以心法冥漠難彰,非詮不辨,故從詮目說以為名。故楞伽云:以名宣說無色四陰,故說為名;色相形現可以現見,當相名色。十二因緣通而論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 - 見大正藏《雜阿含》SĀ 41經;南傳《相應部》『蘊處相應』SN 22.56經
- 見大正藏《雜阿含》SĀ 294經;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SN 12.19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