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派別

佛教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罗密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部派 上座部 大乘 金剛乘 藏傳 漢傳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华经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日經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智度论 俱舍論 瑜伽論 坛经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佛教主題

佛教宗派派別佛教作為一種思想或組織,當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後,所不可避免地分化出的各種各樣的派別。隨著兩千多年的傳播與發展,由於後人對佛法理解上、闡釋上的不同,以及佛教本身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在教理、教義、教規上作出的主動或被動的調整,佛教思想也不斷發展分化,信奉不同思想的佛教徒也自然地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派別。

佛教宗派總述

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這三大的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但這個劃分,將各歷史時期,各地理位置,各教義修行方式差異帶來的不同的宗派混在一起然後再劃分,帶來了混亂,讓不同概念上的宗派常常被等同混用。比如,雖然實際上他們之間是有區別的,但「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混用,不加區分。「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也常常被等同混用。「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這種混淆也加深了不必要的宗派之間矛盾。

佛教傳承的發展和傳播時間表 (約西元前450約西元1300)

 

西元前450

西元前250

西元100

西元500

西元700

西元800

西元1200

 

印度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金剛乘佛教

 

 

 

 

 

斯裡蘭
東南亞

 

南傳上座部佛教

 

 

 

 

 

 

中亞

 

希臘式佛教

 

藏傳佛教

 

絲路佛教

 

東亞

 

傳部派佛教

 
天臺宗 禪宗

密宗

 

淨土宗 日蓮宗

 

 

西元前450

西元前250

西元100

西元500

西元700

西元800

西元1200

 

圖例:

 

= 上座部傳承

 

= 大乘傳承

 

= 密教傳承

時間概念上的劃分

可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秘密大乘佛教。

地理位置上的劃分

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教理和修行方式上的劃分

對教理的不同理解和修行方式的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劃分。就現代佛教理和修行方法的區分,主要劃分有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顯教與密教,難行道與易行道。

印度佛教宗派

部派佛教的宗派

根本分裂

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大約發生於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一百多年的印度。當時的比丘們就是否應該嚴格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發生了激烈的辯論,一派認為應當無條件嚴守戒律,另一派認為在戒律執行細節上,可以權衡變通。雙方就十件事(即“十事非法”)進行了辯論,比如出家人是否可以接受金錢的佈施,是否可以存貯化緣得來的食鹽,是否可以飲用未經攪拌去脂的牛乳等。

南傳至錫蘭的記載,佛教僧團分裂成主張嚴格持戒的上座部和主張執行細節可以變通的大眾部。但於大眾部所傳《摩訶僧祇律》中,也明文規定了與十事有關的戒律,佛教至此應還未分裂。真正分裂或為《異部宗輪論》記載的,佛滅後116年後,比丘大天在摩揭國,舉關於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的五事,而促使佛教根本分裂,造成進一步分裂的論問題還有“阿羅漢有退”與否(六種阿羅漢九無學)等。

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又稱為“根本分裂”,從此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枝末分裂

在第一次分裂後未久,上座部與大眾部內部又進一步分出了更多的派別。

  • 大眾部分成九部,最後三部是因大天五事而分出的派別:[1]
    • 大眾根本部
    • 一說部 此部主張「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
    • 說出世部 此部主張世間法從顛倒而生煩惱,由煩惱生業,由業生果報,果報是苦;出世間法是由道而生,修道所生的道果,便是涅盤。
    • 部以經律二藏為方便教,以論藏(阿達磨)為真實教。不要求嚴格持戒,只求能斷煩惱
    • 多聞部 有人認為此部思想可能參考了《奧義書》的哲學形態。
    • 說假部 此部以為現實世界之一面是「假」的,另一面是「真」的,可能是大乘唯識理論的雛形。
    • 制多山
    • 西山住部
    • 山住部

大乘佛教的宗派

大乘佛教思想大約是在西元1-2世紀發展出來的。針對部派佛教發展到後期過於理論化和教條化,大乘佛教提出了“探求佛陀的本懷,放棄枝末問題”的原則。有大乘佛教人士認為“部派佛教是保守的分析的學問佛教,大乘佛教是開放的、原則的生活佛教”。但是部派佛教信徒的對大乘的觀點則持有異議,繼續堅持著自己的傳統。

中觀派

中觀派稱為空宗,在西元2-3世紀由龍樹和他的弟子提婆創立。這一派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依存的關係(因緣、緣會),是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該派還提出了真諦八不中觀等理論。
中觀派的經典《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在5世紀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漢族地區形成了論宗另外漢傳佛教天臺宗華嚴宗受到中觀思想的很大影響。龍樹被稱為「八宗共祖」。

唯識派

唯識派又稱為瑜伽行派有宗,由無著創立。

該派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人們精神的總體——所變現出來的,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一共擁有八識——「眼識、耳識、知識、鼻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能攝持和保存一切“種子”,也就是因果輪回的主體。該派還提出了「五位百法」的理論體系。

唯識思想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到了唐朝玄奘自印度回國譯出《成唯識論》後,漢傳佛教依此建立了唯識學派——法相宗唯識宗)。

如來藏派

如來藏學派認為人本有清淨自性,稱如來藏,以智光等論師為代表人物。唯識派與中觀派都曾受到此派影響,也是漢傳佛教的主流。

秘密大乘佛教的宗派

密宗發展階段,在印度和西藏有的採用經典分類法,依密宗經典的內容來區分,有的以密宗經典完成的先後順序來考量,把《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完成的時期,視為印度的「中期密宗」或純密,在此之前,稱為「初期密宗」或雜密,其後稱為「後期密宗」或無上瑜伽。密教在理論上與大乘佛教三個主要學派都有關係。

漢傳佛教宗派

中國佛教宗派

佛教大約從漢朝開始從印度經西域入漢地的。初期主要是引進並翻譯佛經。隨著佛教在漢地的不斷傳播和發展,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譯了大量佛經,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數量也空前增長;另一方面,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響,做出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改變。因此漢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論,漢地佛教宗派形成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隋唐時期是漢傳佛教的鼎盛時期,各大宗派都已成立,發展頗具規模。但是由於佛教發展過程中本身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三武一宗滅佛造成的四次法難,大量佛經典籍被毀,諸多宗派被嚴重削弱,無法重現昔日輝煌。但是只有禪宗淨土宗因為不立文字,學術性不強,以及較為自給自足的經濟而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在法難之後更加繁榮,直到今天。

中國佛教主要有八個大乘宗派和兩個小乘宗派成實宗俱舍宗)。其中大乘的八個宗派流傳較廣,影響較大。今日亦有十三宗之說。梁啟超《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中提到的宗有:大乘攝論宗、小乘俱舍宗、十地宗、三論宗、法華宗、涅槃宗、天臺宗、法相宗(唯識宗、慈恩宗)、華嚴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禪宗等。季羨林認為律宗不能成為宗,淨土宗沒有自己的專有理論,也不能算宗成實、俱舍都只能算是學派,不是宗派;三論宗後被天臺、禪宗所吸收,不能獨立成宗。能夠成為宗派的只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2]以下分別簡述,詳細內容參見各宗派主條目。

唯識宗

主條目:唯識宗

又稱法相宗漢傳佛教唯識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漢地的傳承。玄奘從印度回國後,翻譯了瑜伽學系的《瑜伽師地論》、《百法明門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分別瑜伽論》等各論,以及《成唯識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此宗。
祖庭長安大慈恩寺。主要理論包括:「三性說」(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五重觀法因明學說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

三論宗

主條目:論宗

北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該宗是印度中觀派在漢地的傳承。

祖庭西安戶縣草堂寺

該宗的主要理論是緣起性空,即認為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這叫緣起,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其他如真俗二諦中道等思想主要來自印度中觀派

天臺宗

主條目:天臺宗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源自印度佛法,因創始人常住浙江天臺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祖庭浙江天臺國清寺 該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提出的理論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該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理論體系完備,對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天臺宗是屬於中國文化吸收印度佛學之後,在中國佛教界知識份子獨立思考並有創新義理發展的新佛學理論體系。其創新的實相論立場,在隋唐之後成為中國佛教史內部理論辯證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討論主題之其禪觀修行法在禪修實踐中也成為中國佛教界歷代以來的重要法門之。其五時八教的判教理論更是自其而後所有佛教理論研究者據以敲門入佛的理解大綱

9世紀初,此宗傳到日本,13世紀由日本天臺本宗分出日蓮宗

華嚴宗

主條目:華嚴宗

該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賢首,也稱賢首宗;該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

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陀羅,重重無盡;並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法門。因其教義有相圓融十玄緣起法界三觀等,總稱為如來性起法門

禪宗

參見:禪宗禪宗宗派

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又稱佛心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二祖慧可、三祖、四祖道信,至五祖弘忍分為南宗禪宗六祖惠能,北宗神秀祖庭河南少林寺

該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論。二入理入行入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主要經典包括《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

隨著禪宗的傳播和發展,其內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臨濟宗後來又形成黃龍派楊岐派兩派。

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禪宗後來先後傳入朝鮮和日本。

淨土宗

主條目:淨土宗

該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善導大師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祖庭長安香積

該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主要經典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的《往生論》,稱三經

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於漢地,漢傳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淨土法門。

847年日僧圓仁入唐求法,把淨土法門傳入日本,形成日本的浄土真宗

律宗

主條目:律宗

由唐代著名律師道宣律師創立,該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也稱四分律宗南山律宗南山。祖庭長安淨業寺

律宗主要理論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

唐代鑒真將律宗傳入日本。近代大師重振律宗

密宗

主條目:密宗

密宗僅限由師徒密傳,故稱密宗。一般認為漢地的密宗是在唐朝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史稱開元三大士)來華後正式確立的。祖庭長安大興善寺

密教有曼荼羅思想,分成胎藏界金剛界兩部。

日本佛教宗派

奈良佛教系(南都六宗系)

平安佛教系(平安二宗)密教系

倉佛教系

法華系

淨土系

禪系禪宗

藏傳佛教宗派

西元7世紀,信佛的唐朝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嫁給松贊幹佈,佛教開始傳入西藏,在與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鬥爭後,最終形成了藏傳佛教。佛教主要由印度傳入西藏,因為此時印度的佛教已經從大乘佛教發展到密乘,所以傳入藏地的佛教多為密乘

藏傳佛教主要分為四大主流派別,分別為:

寧瑪派

主條目:寧瑪派

寧瑪派是由印度密宗與西藏苯教融合而成的原始藏密,為八世紀蓮花生大師所傳。所習經典以舊密教典籍為主。因為教派的僧侶都戴紅帽,故又稱為「紅教」。

噶當派

主條目:噶當派

噶當派是藏傳佛教的主要宗派之。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的意義就是說把佛所說的一切語言,即經律論三藏教義,都設在對僧人一切修行活動和全部過程的指導之中,佛的一切言教都是對修行人的指示和教導。

15世紀格魯派(黃教)興起後,由於黃教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當黃教獲得發展以後,原來屬於噶當派的寺院都變成了黃教的寺院,噶當派也就隨之衰落了。

舉派

主條目:舉派

舉派為11世紀中葉由爾巴所創立,本派教徒傳承首重口頭傳授密法而不重視經典。噶瑪噶舉派是各派中最先施行活佛轉世制度的。舉派的寺廟都塗成白色,僧侶修法時穿著白袍,故又稱白教。

薩迦

主條目:薩迦

薩迦派是在西元1073年,西藏喇嘛孔道卡爾所創。此派的寺廟上因為塗有紅、白、黑等三色條紋,分別象徵文殊觀音金剛手菩薩,所以該教也被稱為花教

薩迦派在元朝的支持下,薩迦派的五祖思巴建立了薩迦政權,結束了西藏近四百年的分治局面。

格魯派

主條目:格魯派

格魯派是由阿底峽尊者創立的噶當派發展而來的。十四世紀,宗喀巴改革宗教創立格魯派,鼓勵僧人過清靜無的生活,因為此派僧侶都戴黃帽,所以又稱為黃教。

黃教在1642年取得在西藏的統治地位後,成為西藏社會上信徒最多,勢力最大的教派。黃教最大的活佛轉世為達賴班禪兩系統。

參考文獻

1.     ^ 1.0 1.1 唐玄奘. 部宗輪論. 香港中文大學 中文台灣. 

2.     ^ 季羨林:〈談佛論道〉

外部連結

參見

1.          佛教

2.          佛教歷史

3.          初期佛教

4.          部派佛教

5.          小乘佛教

6.          大乘佛教

7.          上座部佛教

8.          漢傳佛教

9.          藏傳佛教

10.      顯教

11.      密教

12.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