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的境界與功用[二]
果報得來的神通與修練得來的神通,在功用上是相同的,但在發起或使用上是不同的。
從大體上說,報得的神通,是隨時可以使用的,隨時靈通的,修得的神通,則必須由定力的發動,才可使用神通。
所以,阿羅漢可能有神通,但卻未必每一位羅漢皆必有神通。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三,有這樣一段記載:「時彼長老圓滿,有大智慧,不修神通,而作是念:我雖斷諸煩惱,不修神通,同諸外道,所有神通。」「斷諸煩惱」的,便是阿羅漢,阿羅漢不修神通,便無神通。羅漢有慧解脫與定慧俱解脫的不同,大抵慧解脫的羅漢,若不修神通,便沒有神通。
另有一個例子,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二,載有一位妙賢苾芻尼,已證阿羅漢果,有一天沿街托缽乞食,經過阿鮏世王的宮前,王臣見她美麗,將她軟禁起來,強為她換上宮人的服裝,佩上宮人的飾物,把她送給阿鮏世王,王見其美,她遂被污了!第二天,才由蓮花色尼以神通飛至宮內的空中,對她說:「姊妹!你已破除煩惱之魔,何不發起神通,逃脫此處,而受這種凌辱呢?」於是教她如何調心,如何修神通。即在須臾之間,妙賢羅漢尼,便得神足通,乘空飛返尼僧的僧團之中(注一四)。
由這兩個例子,可以說明,羅漢並非皆有神通的。神通主要是從禪定而來的,所以有了神通的大阿羅漢,平時也跟凡夫一樣,所見不出數百公尺,日行不過百里左右,所聞不超常人的範圍,所知不越一般的領域,所有的僅是血肉之軀。如果要用神通,必須運心方得。
同時,除了聖者的神通不會失去之外,凡夫的神通,是會失去的。由於貪心、嗔心、癡心的旺盛,便會失去神通。所以提婆達多由十力迦葉教他依止世俗道,修得初禪而發神通之後,因為自傲自狂,並作無恩之言,而說:「彼十力迦葉與我何力?我自日夜,常求精進,得第一禪定力,是我自求,不關十力迦葉事。」即在言下,便失神通(破僧事卷十三)。
佛經之中又有記載,在久遠以前,有五百個五通仙人,乘空飛過一個王宮的上空,聞到宮中宮女奏樂娛樂遊戲之聲,由於一念貪著,五百個五通仙人,竟像段羽之鳥,全部失去神通,跌落在宮中,王問他們是什麼人,他們說是飛空的仙人,王令他們再飛走,他們卻不會飛了,於是被王當作賊人辦了。
又有釋迦世尊在因地時(在多生之前),曾作五通仙人,並能指令天神不再降雨。經過乾旱十二年後,當地國王的公主,便帶了許多美女去接近仙人,仙人在淫慾的貪樂中,竟把他的神通喪失了,天也下雨了。
還有,神通的使用,在修得的神通,固然需要入定之後,始能發通,即使報得的神通,在貪、嗔、癡等重大煩惱現前的時候,也會不起作用的。比如龍的神通是由果報而得的,龍能變化自如,但是龍有五時不能變化:生時是龍,嗔時是龍,淫時是龍,眠時是龍,死時是龍。
佛教不重神通
神通的境界,雖以佛教最高,佛教卻是一個不重視神通的宗教。基督徒們,總喜歡誇讚耶穌的神跡,比如耶穌使水變酒,使聾子能聽,使瞎子能見,使幾個餅幾尾魚,吃飽了幾千個人,耶穌能夠趕鬼,耶穌能在水上行走等等。其實,這些神跡,在佛教中,簡直數不勝數,除了佛陀,即在佛教的高僧,能有這些神跡的,也是不勝枚舉。但是佛教,並不重視這些(注一五),佛教多數的高僧,不以有了神通而成為高僧,乃由於他們的人格,他們的道行(道德的行為),超過了常人,所以成為高僧。在佛教史上,雖然也有好多「神僧」,高僧傳中,也以神僧列為一科,但是最受後人敬仰,並予後世影響最大的高僧,卻不是神僧,而是有學有行,有德有成,有作有為的出家人。神通的作用,雖能轟動一時,但不能影響及後世。
佛教是人的宗教而不是神的宗教,佛教學佛,是教人從人的本位上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做起,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也不主張仰賴神通度化眾生,甚至禁止弟子們現神通。佛陀曾說:「苾芻(即比丘)不應於俗人前現其神力,若顯現者,得越法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律攝卷九則說:「若對俗人現神通者,得惡作罪。……無犯者,為顯聖教,現希有事,自陳己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調伏故,雖現無罪。」可見,佛在原則上是不許弟子們現神通的。佛在僧團之中也很少用神通,佛在人間游化時,在印度境內,由南到北,由北到南,來往周遊於恆河兩岸,也絕少乘神足通的。弟子之中的目連尊者常用神通,化度眾生與折伏外道,佛也絕少明白地要他使用神通,但他所用神通,都能恰到好處,否則,佛陀也是不許的。比如賓頭顱尊者,有一次為了得到一隻掛在半空中的缽,在俗人面前現了神通,便被佛陀呵責了一頓。又有一次,蓮花色比丘尼,在佛前現作轉輪王身,也被佛陀呵責了一頓。
雖然,為了折伏凡夫的傲慢心,為了顯現佛及佛的羅漢弟子們的聖行聖德,並且因此而可化度無數的眾生之時,佛及佛的弟子們,是會現神通的。佛陀為度外道迦葉,曾現十種神通,為降伏六師外道,曾大現神通;為彰薄福善來(大弟子)的德行,便使他去以神通降伏失收摩羅山的毒龍。
但是,佛教雖有神通,並也會在必要之時利用神通,佛教卻不是一個重視神通,更不是以為有了神通為光榮的宗教。佛教的偉大,乃在有其偉大的智慧與偉大的文化,尤其是偉大的慈悲精神,並不在於區區的神通而已。
一九六三年二月寫於台灣美濃大雄山朝元寺(香港佛教卅五期)
注一:禪定者於印度宗教一般視為最重大之事。
禪定可發神通:吾人之精神若常離外界而住安靜之狀態,不涉思慮、不加分別,自然能判斷一切而無誤。
精神既得自由而不受物慾之束縛,不受五官之束縛,則智慧自然顯發其本性。其見聞覺知之作用,遂出於肉體五官以上——精神可以自由役使肉體,即所謂神通是也。
神通或雲四如意足,或雲五神通,或雲六神通者。神通力用者終不外智慧之自在力而已,以智慧之自在力能使肉體之作用如意變化故。(境野黃洋著,印度佛教史)
注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住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離喜住捨,具念正知,領受身樂,聖者於中,能說能捨,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菩薩如是修靜慮時,於諸靜慮及靜慮支皆不取相,發起殊勝神境智通,能作無邊大神變事。(大般若經卷三五○,大正藏卷六·七九七頁)
注三:五眼六通。參閱大般若經三五○、四○四、四○五卷。
注四:(一)四神足
1.自在三昧行盡神足:「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
2.心三昧行盡神足:「心所知法,遍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礙。」
3.精進三昧行盡神足:「無有懈倦,亦無所畏,有勇猛意。」
4.誡三昧行盡神足:「知眾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有欲心無慾心,有嗔恚心無嗔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一切了知。」(增一阿含經卷二一「苦樂品」之七)
(二)佛說:「世俗五通非真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真實行。」
像舍利弗說:「游於世谷禪至究不解脫,不得滅盡跡,複習於五欲;無薪火不燃,無根枝不生,在女無有胎,羅漢不受漏。」(增一阿含經卷四六「放牛品」五九·四)
(三)「轉輪聖王在世游化,成就此七寶及四神足,無有缺滅亦無亡失。」(增一阿含經卷三三「等法品」三九·八)
按:此四神足與羅漢四神足不同,此指顏貌端正,聰明蓋世,身無疾患,壽命極長。
注五:(一)神足比丘:「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須菩提、優毗迦葉、摩訶迦匹那、尊者羅雲、均利般特、均頭沙彌……。」(增一阿含經卷二二「須陀品」之三)
(二)佛上三十三天說法時「便作是念,我今當以神足之力自隱形體,使眾人不見我為所在」,世尊在「善法講堂」「縱廣一由旬」的金石上「結跏跌坐遍滿石上」,天人圍繞聽法,而在人間的阿那律尊者「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以天眼觀」「已觀三千大千剎土而不見之」。(增一阿含經卷二八「聽法品」三六·五)
注六:(一)羅漢天眼多能見大千界量同大自在天。(二)天眼四用:透視障礙,明矚微遠,能見未來。遍觀諸趣。(三)修四禪方發得天眼通。(四)佛說:「我以天眼觀眾生之類,生者終者,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丑,隨行所種,皆悉知之。」(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善聚品」之四)
注七:(一)則天武後延載元年京師有女人自稱聖菩薩,太后召見,所言皆驗,後延大安禪師入宮,試女,問心至阿羅漢地便不知,女即變作牝狐,下階而去。(佛祖統紀卷三九)(二)慧忠國師試太白山人的山、地、字、算、皆勝之。(佛祖統紀卷四一)
注八:(一)在大饑饉時,有神足的比丘皆可往郁單曰乞自然粳米,但被佛陀阻止了,為了許多未得神足的比丘不「使長者居士普懷憍慢之心,受罪無量。」(增一阿含經卷三六「八難品」四二·三)(二)「計目連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神足,其力不可量也。」(同上)(三)佛說:「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又說:「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連比丘不知名字。」(增一阿含經卷二九「六重品」之二)(四)佛又說:「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同上)
注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三四之二記載釋尊患頭痛:「今患頭痛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
注一○:阿含及律中均說這是由於波旬搗亂,使村人不供沙門瞿曇。
注一一:十誦律卷三六:「石墮佛足上,傷足出血,深生苦惱,佛以精進力遮是苦已。」
注一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之三:「佛在阿羅毗祠側,爾時極為盛寒,樹木調落。」「今盛寒日,萬物凋落,然復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裳極為單薄。」
注一三:參考有部律藥事卷十六及增一阿含經卷二九一六重品」之二。
注一四:增一阿含經卷四三善惡品四七·七:「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讖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十二年中閉在宮內與共交通。」
注一五:佛說:「由禪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獲無為際,還隨五欲中,智慧最為上,無憂無所慮,久畢獲等見,斷於生死有。」(增一阿含經卷三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