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放射性的一些常識

 

放射性元素

    有些元素能夠自發地從不穩定的原子核內部放出粒子或射線(如 αβγ 射線等),同時釋放出能量,最終衰變形成穩定元素,這種性質稱為放射性,這類元素稱為放射性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上,原子序數大於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鍀(Tc,原子序數 43)和鉕(Pm,原子序數 61)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可以分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氡(氣體)、、鐳、錒、釷、鏷和鈾,其中鈾釷最為常見;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過核反應人工合成的元素,如鍀、鉕和原子序數大於 93 的元素,比較出名的就是鍀(用於醫療)和鈈(用於核工業)。

放射性同位素

描述: 描述: http://mineral.x-graf.com/wp-content/themes/InnovationScience2/thumb.php?src=http://mineral.x-graf.com/wp-content/uploads/2012/05/h-c.jpg&w=250&h=200&z=1$q=65

氘,C-12 C-13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種原子,它們具有相同的質子數,但中子數卻不同。例如原子序數為 1 的氫就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H)、氘(D)、氚(T),它們的原子內都只有一個質子,但分別有 012 中子。在自然界,H 占氫元素 99.98%D 0.016%T 主要通過人工合成(自然界裡極微量的 T 是宇宙射線與上層大氣間作用,通過核反應生成的)。這三種同位素裡,T 具有放射性。

    碳(C)在自然界有 3 種同位素,它們是 C-12C-13C-14,其中 C-14 具有放射性(占碳元素的百萬分之一),可以用來測文物年代。

    鉀(K)在自然界也有 3 種同位素,它們是 K-39K-40K-41其中 K-40 具有放射性占鉀元素的 0.01%,它是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本底的重要來源之

    鈾(U)在自然界同樣有 3 種同位素,它們是 U-2340.005%),U-2350.720%),U-23899.275%),它們都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分為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它們按一定的比例在自然界存在。碳和鉀雖然有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含量極少,所以這兩種元素不被認為是放射性元素。更多的放射性同位素是由人工合成,服務於國防、生產、科、醫療等領域。

原子彈威力不等同於放射性危害

    很多人對放射性的過度恐懼來自於原子彈,但放射性危害只是原子彈的第三重影響,原子彈最大的破壞力來自於光熱和衝擊波,它們是裂變反應(而非放射性)的結果。當較重的原子核發生裂變時會發生品質虧損,損失的品質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能量 = 品質 x 光速的平方)轉換成了巨大的能量。例如,1945 年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的原子彈,裂變反應中僅有 1g 的品質轉化成能量,但它的威力卻相當於 16 萬噸黃色炸藥發生爆炸,瞬間摧毀了整個城市,並造成十幾萬人當場死亡。隨之而來的才是漫長的放射性危害,而放射性危害是我們需要深入瞭解的。

 

三種射線

描述: 描述: http://mineral.x-graf.com/wp-content/themes/InnovationScience2/thumb.php?src=http://mineral.x-graf.com/wp-content/uploads/2012/05/abr.gif&w=203&h=175&z=1$q=65 描述: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73簡佑達_輻射.JPG

 

    放射性物質具有 α β 衰變形式,分別釋放出 α 射線和 β 射線,多餘的能量通過 γ 射線釋放。一般放射性物質衰變的時候,αβγ 三種射線同時產生。

    α 射線氦原子核(兩個質子,兩個中子),帶兩個正電荷;

β 射線的是電子,帶一個負電荷

γ 射線光子(電磁波),只是波長更短,能量更高。

三種射線中以

α 射線的電離能力最強,對人體傷害最大,但其穿透力相當,幾米的空氣張就能完全擋住 α 射線,更不用說穿透皮膚了;

β 射線電離能力較弱,但具有較好的穿透力,可以被 3mm 的鋁板阻擋;

γ 射線具有極強穿透力,超過 X 射線,可以穿透米厚的鉛板,但由於它的電離能力最弱,所以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最小。

    α β 射線經過幾英寸的空氣或者普通玻璃就會被阻隔,γ 射線穿透力雖強,但對人體的傷害也最小,所以放射性物質在體外對人造成的危害是相當有限的。

但如果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危害就要大得多,這在後文的內照射中將作解釋。有一點要記住,α 射線的內照射是各種放射性危害中最大的

 

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在釋放 αβγ 射線的同時,會衰變成其它元素,這種衰變有一定的速率。當原子中有半數發生衰變時所需要的時間,叫半衰期。

    在自然界,只有 4 種主要的放射性元素和地球壽命差不多:
    -238:半衰期是 45 億年
    -235:半衰期是 7 億年
    -232:半衰期 140 億年
    -40 :半衰期 12.8 億年

 

    其它天然放射性元素、氡(氣體)、、鐳、錒、 都是 -238、鈾-235、釷-232 衰變鏈中的產物。很多放射性元素因為半衰期較短,在自然界幾乎已無存在:例如鈈最穩定的同位素 -244 的半衰期是 8200 萬年,對於 46 億年的地球歷史來說,天然存在的鈈早就減半減半再減半了不知多少次了,幾乎可以說沒有了,更不用說聚集成礦了。所以,放射性礦物不是含鈾就是含釷(鉀-40 只占鉀元素的 0.01%,含量太少了)。

 

    通常來說,半衰期越短的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也越強。釷-232 的半衰期是 140 億年,放射性是 4 種主要放射性元素中最弱的。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放射性監測的重點對象,因為它是氣體,容易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形成內照射。讓人高興的是,氡的半衰期只有 4 天,不用多久它就可以大部分衰變成穩定元素,而不再具有放射性。但危險之處也在此,短半衰期意味著它的放射性更強。

 

    利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
    例如 C-14 測年法:古代生物在活著的時候,不斷從環境攝入 C-14,機體維持著 C-12 C-14 的平衡。當生物體死後,新陳代謝停止,體內的 C-14 因為衰變而逐漸減少。由於 C-14 的半衰期是 5730 年,可以根據 C-14 的殘留推算出生物的年代。C-14 只能準確測出 5-6 萬年以內的出土文物或化石,對於例如生活在五十萬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利用 C-14 測年法是無法測定出來的。

    在核醫學臨床應用中使用最廣的核素是 99m,半衰期只有 6.02 小時,射線能量適中,可利用其殺死癌細胞,但又不至於在體內長留。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aa.jpg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ab.jpg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slide_13.jpg 描述: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50260_0.jpg

 

描述: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1490922e08e65a.jpg 描述: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radshield.jpg

 

描述: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gamma-ray-emission.PNG 描述: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compton.png

 

描述: 描述: D:\-  User Folders  -\- Sys\Desktop\937941ee4f46451e2db1c275423a1c918a3b463f.jpeg